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及嘉賓有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李瑞琦先生、深圳市文體旅游局副巡視員柴鳳春女士、深圳廣電集團總編輯蘇會軍先生、深圳市文體旅游局藝術處處長張晉文先生、副處長劉冬女士、中華文化畫報主編諶強先生、廣西美術出版社總編輯姚震西先生、桂林市展覽館館長邱麗萍女士、常熟市美協主席張文萊先生、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李君毅先生、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陳海先生、東莞可園博物館副館長黃錦雪女士、東莞莞城美術館館長謝鈞女士、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先生、深圳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憲榮先生、著名藝術家鄒明、深圳美術館館長張燕方先生、副館長王子蚺、深圳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孫成毅先生、深圳市越眾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應憲先生、越眾歷史影像館執行館長黃麗平以及媒體朋友和廣大藝術愛好者們參加了今天的開幕式。
除了“光影造化——陳履生攝影展”之外,“知行合一——陳履生心學書法展”以及“務本——陳履生畫展”均于當天分別在深圳美術館和關山月美術館開幕。
藝術家陳履生致辭
這一次的開幕式由陳履生本人主持,“這樣可能直接些。”他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在“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夠拿起相機或者手機去拍攝身邊的人和事。而越眾歷史影像館關注曾經發生過的歷史,關注那些為國家做出貢獻的無名英雄,“這也是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在文化遺產的各個方面和公眾建立起聯系”,“我們用攝影來建立起大家對攝影的感覺,或者說,我們用攝影來引導觀眾走進文化遺產、走進博物館,用我們的方式讓觀眾了解‘光影造化’這樣一個永遠不會停息和非常美妙的話題。”
開幕當天恰好是高考首日。而更湊巧的是,北京高考的作文題目之一是“共和國,我為你拍照”。陳履生說,如果自己當年(1978)的高考是這道題的話,一定能比很多人做得更好,更有感受。雖不是攝影家出身,但他與攝影有很多淵源。自幼在照相館長大的他,一直都生活在照片當中。“我在照相館里面出生和成長,四十年代后期,在揚州市,長江中間的一個小島上的照相館。在這個照相館中,我經歷了它從天光攝影到燈光攝影,從玻璃膠片到塑膠膠片,從黑白到彩色的歷史發展過程。”
照相館于他,既有童年的歡樂,也有文革的苦難。后來,當他需要用相機來記錄的時候,“我發現我對攝影還是難以割舍,因為攝影可以表達我在繪畫或者其他領域方面難以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內容。”
深圳廣電集團總編輯蘇會軍致辭,并宣布展覽開幕
開幕回顧
根據“光影造化”這一展覽主題,設計師創作出一件裝置作品
觀眾站在作品前,模仿“光影造化”
觀眾駐足在作品前
展覽現場
博物館建筑
“我對這些博物館持續了十幾年的拍攝工作,我主要研究光影對于物理、空間的博物館之間的變化、攝影和博物館建筑之間的關系問題。這實際上是我的一個研究課題。”
“光影造化——陳履生攝影展”由兩部分組成。陳履生先生對于博物館學有著深入的研究,曾經到訪過五大洲二百余家博物館,拍攝了上萬張和博物館相關的照片,有些是為研究博物館空間的建設與改造,有些則是記錄不同光影下的博物館場景,還有些則是為說明博物館中某一個具體的問題,此次精選的3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從中既可以領略到博物館不同角度的美,同時也可以引發關于博物館的種種思考。
陳履生拍攝的博物館系列作品
博物館建筑的獨特性不僅在于它的外形和造型,也不僅在于它滿足實際需要的一些公共的空間,而更為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品位與城市的關系。毫無疑問,博物館建筑的特殊性使得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中的博物館都成為一個地標性的建筑,它是一座城市獨特魅力的顯現。
陳履生拍攝的博物館系列作品
吳哥之夢
“學習西方藝術史的初期,我就知道文博藝術的偉大,但不知道如何偉大。書中只有很少的篇幅涉及到文博藝術。所以我多年前就希望去趟吳哥。吳哥藝術形成的時期相當于中國的宋朝到明朝,高潮是在明朝。在這個時期,全世界最偉大的藝術不是發生在西方,而是發生在柬埔寨,發生在吳哥王國。”
展覽的另外一部分,則是陳履生先生通過鏡頭描述的吳哥之夢,亦可看作是文化遺址作為博物館學研究的一種延伸,位于柬埔寨的吳哥窟文明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受到柬埔寨大使館的邀請,陳履生先生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和鏡頭語言,在此拍攝了大量照片,從中精選出的展出作品,為觀眾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祥和神秘之美,同時這些作品的展出,也為中緬兩國的文化交流續寫了新的篇章。
陳履生拍攝的吳哥之夢系列作品
思古之幽情在吳哥的萌發,正是在這種特別的氛圍中所激發的一種沖動。當鏡頭面對它的取舍,當時光的機遇所賦予的契機,都成全了影像的魅力。而這些平面的影像離開了原地而成為另一個空間的攝影作品的時候,與建筑相關的從印度教崇奉的濕婆、毗濕奴諸神到大乘佛教崇奉的觀世音菩薩的豐富內容,通過那種砂巖的質感,縱橫交錯的各種形式構成,造型上精到的細節和獨特的表現,還有現實中古今年輪的對比,都以一種特別的趣味而表現出吳哥之夢的情懷。
陳履生拍攝的吳哥之夢系列作品
陳履生拍攝的吳哥之夢系列作品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7月7日。
藝術家陳履生
陳履生,1956年生于江蘇揚中市。1985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美術歷史及理論專業,獲碩士學位。在校學習期間兩次獲得劉海粟獎學金。1985年分配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先后任古典美術編輯室編輯、主任。2002年調中國畫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研究員。2004年調中國美術館,任學術一部主任,《中國美術館》月刊常務副主編。2010年調中國國家博物館任館長助理,2010年11月至2016年8月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30余年來潛心研究美術歷史及理論,并從事美術批評、美術創作。獲中央美院首屆“張安治教授美術史論獎學基金”,獲“北京市文聯2001年文藝評論二等獎”,獲文藝報2005年“年度理論創新”獎,獲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復評暨“2005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銀獎,獲文化部2006年優秀專家稱號,獲第五屆北京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德藝雙馨獎。出版著作(包括編著)50余種,其中有《紅旗飄飄》、《新中國美術圖史1949-1966》、《以“藝術”的名義》、《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研究》等;發表各種論文數百篇。先后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個人畫集5種、文集2種。建有陳履生美術館和油燈博物館。
同時兼任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全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貴陽孔學堂書畫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吉首大學、廣州美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外交學院、臺灣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一城三展